党群工作

Party Field

【党史学习】中共十三大 指引发展新航向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指导思想、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必要条件、总体布局、国际环境等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为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三大

大会正式代表1936名,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全国4600多万党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听取和审议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选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选举新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开幕式由邓小平主持。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报告起草和修改期间,邓小平多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并确定为报告的基调,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方向,为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大会期间,在听取大会报告后,根据代表团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作了数十处修改并获得一致通过。

十三大报告在我们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战略和各项基本政策;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报告还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三大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正式得到全党的确认。

“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特征,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规划的宏伟蓝图,扩展了全民建设现代化的广度和基础,提升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加深了和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十三大的主旋律是改革,经济改革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出台。大会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文化体制的问题。大会提出,通过改革要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同时,大会依据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进一步开放和搞活的基本方针和行动纲领。十三大把开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基本国策的高度,还就对外开放提出许多新概念,如第一次提出“全方位开放”,提出“开放格局”“外向型经济”等。

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怎样加快和深化改革,这是中共十三大上代表们议论最多、最热烈的问题。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阐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这一系列论述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什么呢?是生产力。正如报告所指出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大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一条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历史证明,中共十三大是一个全面地加快改革和开放的大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素材来源: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