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Party Field

【党史学习】中共十二大 开创新局天地阔

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党内一些老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列席旁听了大会。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主持了中共十二大开幕式,并致开幕词。在开幕词中,邓小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国内外工作基本方针。他指出,80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年代,在这个十分重要的年代里,中国必须力求完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三大任务和四件工作。其中,三大任务一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三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三大任务的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四件工作是: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邓小平的这篇开幕词,是中共十二大总的指导思想。

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6个部分: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在部署上,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为实现这一部署,大会规定,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并要抓紧制订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全面实现现代化改为达到小康水平,符合我国经济落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之后,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胡耀邦的报告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因此,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这些任务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并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属首创。胡耀邦的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报告勾画出了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蓝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

《人民日报》社论当年曾这样评述中共十二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开了一个团结的大会,一个显示党的无限生命力的大会,一个给人以信心、希望和巨大鼓舞力量,动员全国人民奋发努力,实现新的伟大目标的大会。……经过这次代表大会,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党的建设更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党的最高领导层将成为更加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中共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素材来源:中国档案报